口腔白斑
2009-3-13 16:25:00 来源: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:未知
口腔白斑有两种定义:一是症状学意义的“白斑”,是引起口腔粘膜白色斑块状损害的诸多疾病的总称,包括白色角化病、白色水肿、白色皱襞性龈口炎、扁平苔藓、盘状红斑狼疮、白斑等等。二是病理学意义的“白斑”,除临床肉眼可见的白色损害外,还表现为红白间杂的损害,特别是有组织病理上的上皮异常增生。因此,前者只是常用临床术语,后者才是口腔白斑的定义。
本节所述口腔白斑系指病理学意义上的一种口腔粘膜病。其临床表现为四种类型;(1)斑块状。口腔粘膜上出现白或灰白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,质地紧密,形态和面积不等,轻度隆起或高低不平。(2)颗粒状。口角区多见。损害常如三角形,底边位于口角,红白间杂,红色区域为萎缩的赤斑,赤斑表面“点缀”着结节——颗粒状白斑。(3)皱纸状。多见于口底——舌腹,表面高低起伏状如白色皱纸,基底柔软,有粗糙不适感。(4)疣状。损害隆起,表面高低不平,伴乳头状或刺毛状突起,触诊微硬。除位于牙龈或上腭外基底无明显硬节,损害区粗糙感明显,常因溃疡而疼痛。以上各型都可能发生溃疡,实际是本病巳由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的标志。
组织病理检查,镜下可见典型的上皮异常增生,核深染,有丝分裂增多、极性消失、核浆比改变、异常角化等癌前病变的组织象。这是诊断口腔白斑的主要依据。
西医认为,本病的发生与口腔粘膜受到长期的局部刺激有关。这些刺激因素包括烟、酒、醋、辣、烫、残根残冠、不良修复体、磨损牙等等。此外,白色念珠菌感染、缺铁性贫血、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、梅毒以及放射线损伤、口干症等全身因素也与本病密切相关。口腔粘膜的部位如口底、舌腹、口角等区域的发生率较高。
本病治疗以手术为主。尤其是经病理证实有癌变倾向的,更应尽早考虑手术切除。保守治疗常用维生素A内服,维生素甲酸局部涂布。戒除和纠正有害的习惯。临床治疗中还应注意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和病情的发展变化。
本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相应病名,一般见于“口干”、“口燥”、“口糜”、“口舌疳腐”等病症中。从病损形态看可归入寒凝气滞、血虚风燥等证,治疗常以活血化瘀、芳香化浊、温阳散寒、滋阴养血、益气固本等法。本病的中医药治疗适用于术前保守治疗或术后调理,对临床上巳发现癌变倾向的病例,应及时进行外科处理,以免延误病情。(周曾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