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中华秘方 >> 正文
类风湿性关节炎
2009-3-13 16:25:00 来源: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:未知
本病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。主要侵犯关节和腱鞘滑膜,也常累及皮肤、眼、心脏、血管或其它器官。发病原因与感染、过敏、内分泌失调、家族遗传、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。本病发病女性多于男性,男女之比约为 1:2.5。其中女性以16-55岁为好发,男性则为16-20岁为好发。
祖国医学称本病为“痹症”。《素问·痹论篇》曰:“风、寒、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,其风气胜者为行痹,寒气胜者为痛痹,湿气胜者为著痹也。”而《金匮要略》称本病为“历节病”,意即痛历遍身百节,乃痛痹之甚者。外邪侵袭经络,气血闭阻不能畅行,引起关节等处出现酸、痛、麻、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。也有因身体热盛,再受风寒湿邪,郁而化热,发为热痹者,故痹症又有寒痹和热痹之分。
临床表现起病可隐匿,也可急骤。75%为隐匿起病,病人先有疲劳、倦怠感,体重减轻,食欲不振,低热,手足麻木等。急性起病者,多有发热,有时可为高热。初发症状可出现于关节症状出现之前数周或数月。其表现早期为一个或两个关节僵硬,运动时疼痛,但关节外观无异常,以后逐渐肿胀。急性发病者可多个关节同时肿胀,自发性疼痛,呈游走性。以后可发展成对称性多关节炎。多数病人关节受累为对称性多关节炎,表现有红、肿、热、痛及功能障碍。关节受累常从四肢远端小关节开始,以后再累及其它关节。近侧指间关节最常发病,常呈梭状肿大,其次为掌指(趾)、腕、膝、肘,踝、肩和髋关节等。后期表现则病变发展转为慢性,同时滑膜渗出性变化,也可发展成为增殖性、肉芽肿性病变,从体表可触到增厚的海绵状滑膜。关节活动范围减小。关节周围皮肤萎缩,可见色素沉着,肌肉也萎缩,其它局部表现常见受累关节附近腱鞘炎、滑囊炎。20-30%的病人皮肤可出现类风湿结节(皮下结节),多发生于皮下和滑膜。病人可并发其他多种疾病。
血常规及血沉检查:白细胞在急性活动期增加,有时嗜酸粒细胞及血小板升高;有贫血,如伴有铁利用不良,可为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;血沉多加快,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平行。尿常规检查:约7.2%的病人可出现蛋白尿,亦可发现少量红细胞及管型。关节液检查:关节液通常为淡黄绿色,浑浊,白细胞计数一般为每立方毫米10000-60000或更高。中性粒细胞>50-75%,细菌培养阴性。粘度比正常低。类风湿细胞阳性,类风湿因子阳性,抗O阳性或阴性,补体含量低。生化学检查:C-反应蛋白与血沉呈平行变化。蛋白电泳示血浆蛋白α和γ球蛋白增加,白蛋白减少。纤维蛋白原增加,粘蛋白增加,有冷球蛋白血浆。血清铁及铁结合蛋白水平常降低。免疫学检查:免疫球蛋白电泳,IgG、IgM、IgA均增加。早期IgG、IgM增加明显,以后IgG增加明显。X线检查:可见关节附近软组织发生肿胀,局部软组织层次不清。关节面骨皮质出现细小的囊状骨质糜烂缺损,具有一定诊断意义。常见于关节囊附着的关节边缘,亦可完全位于骨内而出现假囊肿影。
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:骨质脱钙显著,呈普遍性骨质疏松,骨的细致结构消失,骨皮质菲薄,与密度与髓腔和周围组织几乎相等。关节部软组织肿胀消退,肌肉萎缩,可发生关节半脱位。在掌指关节处,手指偏向尺侧,颇具特征性,严重时手可呈鸡爪状。骨糜烂区由硬化而愈合,其边缘仍可不完整,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,呈纤维或骨性强直,常见于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。(施杞)
  • 转载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,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。
  • 来源:唐汉中医药网   网址:http://www.th55.cn
热点信息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