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中华秘方 >> 正文
溶血性贫血
2009-3-13 16:25:00 来源: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:未知
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速,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。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决定于溶血过程的急性或慢性。急性者起病急骤,伴寒颤、高热、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腰背肢体酸是等。严重者可发生昏迷休克、心力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。有严重贫血及黄疸,常伴有血红蛋白血症及血红蛋白尿。慢性者起病缓慢,常伴有疲乏、头晕、活动后心悸气促等一般贫血症状。有轻中度贫血及黄疸,肝、脾肿大。长期慢性溶血可继发胆结石及肝功能损害。
现代医学认为,本病病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红细胞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两方面。前者多与遗染因素有关,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。后者可见于细菌性感染、寄生虫病(如疟疾)铅中毒及蚕豆病。
本病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;血象特征是网织红细胞增多,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增生明显活跃,以红细胞系统为主;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,血清非结合症红素及黄疸指数增高;粪胆原及尿胆原排泄增多等。为明确溶血的原因,需作溶血性贫血的特殊诊断性试验。
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应尽量除去原因。严重者可适当输血,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可行脾切除手术。蚕豆病输1一2次血即可好转,但日后应避免接触蚕豆花粉或再吃蚕豆,以免复发。
本病在中医学中多属“黄疸”、“虚劳”范畴。脾胃功能不健,不能生化气血,气血虚而难复,则有头晕、疲乏、活动而心悸气促等贫血症状,严重者肾阳不振,阳不生阴,以致阴血不能生长。脾不健运,水湿停留,郁久化热,湿热熏蒸,胃浊上逆引起恶心、呕吐、发热、寒颤。湿热交蒸,胆汁外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。黄疸日久,湿浊蕴聚气血不和,故肝脾肿大。治疗上必须先清热利湿,然后再益气健脾补肾。(施惠君)
  • 转载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,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。
  • 来源:唐汉中医药网   网址:http://www.th55.cn
热点信息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