褥疮
2009-3-13 16:25:00 来源: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:未知
本病又名“席疮”,因久着席褥生疮而命名。多见于昏迷、半身不遂或下肢瘫痪等长期卧床的病人。好发于易受压迫及摩擦的部位,如尾骶、脊背、坐骨结节、足跟等处。
本病的临床表现,初起时多在尾骶、脊背、足跟、坐骨结节等部位的皮肤上,有一破损面,或为一小褐色红斑;逐渐形成黑色痂盖,其四周的皮肤色于暗红、缺乏光泽和弹性,终于溃腐,形成局限性浅表溃疡,肿势平塌散漫,腐肉不易脱落,脓水不多,不易收敛,有的自觉疼痛,有的不痛,此时应积极治疗,避免再受压,让坏死肉与正常皮肉分离并脱落,四周肿势渐趋局限,色泽由暗滞转为 红活,预后较好,多能获愈。若溃疡黑腐蔓延不止,肿势继续发展,疮口日渐深大,溃出脓臭稀薄,形似粉浆污水,疮口四周形成空壳,则预后久差,且伴有精神萎靡、神疲体衰、饮食不思等全身症状。溃腐日久,每致伤筋损骨,预后不良。
本病的病因病机,由于长期卧床不起,久病气血亏虚;复因受压部位气血失于流通,不能营养肌肤,磨擦破伤感染,引起坏死溃烂。
本病的治疗原则以补益气血、和营托毒为治,并要针对原发疾病的具体情况,进行辨证施治,积极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。外治以拔毒生肌为原则。对昏迷患者,胸腰椎结核、脊椎压缩性骨折、中风等病引起的瘫痪,或大面积及其他重病久卧不起床者,应注意定时变换体位,并在易于受压的部位每日用药酒或酒精按摩,保持皮肤干燥清洁,气血通畅。用气垫或海绵垫垫补于易受压的部位,亦可防止褥疮之发生。(唐汉钧)